大数据下,未来的疫苗接种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2-04-20

文前摘要:如果说大数据代表以光速计算的技术形态,疫苗则是世界上耗时更久的技术形态。当下,两种技术间的相互激荡和碰撞,正如露出水面的浮冰,轮廓逐渐清晰。

新冠疫情下,疫苗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性得到广泛关注,公众对疫苗接种信息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2022年4月16日,在中国疫苗行业协会指导下,疫苗与预防接种大数据应用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下同)正式成立。经过一整年的筹备,由六名来自不同领域的资深专家发起,全国八十余名来自疾控、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围绕“疫苗+大数据”的探索之旅正式起航。

图注:2022年4月16日,疫苗与预防接种大数据应用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

“健康中国2030”规划发布以来,疫苗与预防接种对于全民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而在另一端, “5G”、“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逐步写入政府报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引擎。那么,如何将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应用于疫苗产业,挖掘、释放疫苗潜在数据价值,让疫苗的使用更加智能高效?两条产业线的交融,像露出水面的浮冰一般,轮廓逐渐清晰。

断裂的数据与划时代的挑战

大数据专委会的成立,与我国疫苗行业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

2019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简称疫苗管理法,下同)正式颁布。疫苗管理法规定“疫苗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和督促会员依法开展生产经营等活动。”同年,在国家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药监局、卫健委、国资委、民政部等6部委领导和指导下,对原中国医药企业发展促进会进行更名,旨在促进疫苗及其相关生物制品行业发展,加强疫苗行业自律、引导企业依法开展生产经营的中国疫苗行业协会正式成立。

出任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前,封多佳在疫苗研发“国家队”的从业经历已超过二十年。从政企合营前“六大所”之一的兰州所,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医药集团,封会长的职业履历,始终围绕着我国生物制品最为核心的生产、研发机构,也见证了中国疫苗行业快速崛起发展的二十年。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全球疫苗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封多佳的工作赋予了划时代的使命。2021年,在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简称行业协会,下同)的一次会议中,封多佳曾表示,新冠疫情“给中国疫苗行业提出了历史性的、重大的挑战,也促使中国疫苗行业正在向着‘世界一流,服务全球’的目标快速前进”。他说,“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对疫苗科研效率、疫苗质量标准、疫苗供给产能和可及性及可负担性的挑战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匹夫担责,有所作为。”

为应对这场艰苦的战役,行业协会迅速响应。在服务定位上,由偏重于行业管理,向服务于疫苗产业上下游进行转变。关于这一点,封多佳会长分享了他的看法:“疫苗作为一个行业在快速成长、成熟,其产业链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协会从关注个别企业的风险管控发展到关注行业的风险运营,自然会对产业上下游更为关注并及时调整服务定位,这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与此同时,对处于产业链上的各端而言,打通信息链条的需求日渐迫切,可变革的到来却并不容易。

曾在民营疫苗企业从业多年,如今扎根预防接种信息化领域的吴冠江是专委会的六位发起人之一,这次当选为专委会的第一届主任委员。

“疫苗行业开展信息化的挑战比很多传统行业确实要大一些,原因就在于基础太过薄弱”,带领团队一直深耕于此,对当前疫苗信息服务的处境,吴冠江有着清醒的认知。“尽管在使用过程中有复制的可能性,但实际操作起来,又必须用非商业化的手段去做”,行业多年的经营,使吴冠江更深切地明白疫苗行业信息化工作具有的强社会属性。

“首先对这个行业要有情怀”,吴冠江表示,“虽然困难重重,但一旦做成,意义将极其重大”。在某种程度上应时代需求而生的大数据专委会,更有望带来疫苗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全面变革。

预防接种信息化的“前世今生”

“预防接种的广泛普及和预防接种的深入发展离不开信息化,预防接种信息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消灭天花之前的种痘证明。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开始,要求使用接种卡(簿)、接种证,详细规范地记录预防接种个案信息,按照统一的表格报送接种率和疫苗主要针对疾病的信息。预防接种是最早装备计算机的卫生领域之一,从接种率到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实现信息化。”

回顾过去,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认为,我国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工作由来已久。

   图注:地方乡镇卫生院曾经使用过的纸质接种卡(簿)

王华庆自2005年起任职于中国疾控中心,十多年来曾主持、参与过许多国家级重大项目。首次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制定等工作,用专业理论助力免疫规划实践;主持了GAVI(全球疫苗免疫联盟,The 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munisation)项目支持的信息化的试点工作,在试点地区实现疾控系统疫苗流通信息、接种信息和疫苗AEFI(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信息的互联和互通。预防接种信息化工作的未来趋势同样引起王华庆的思考:“对于目前的预防接种工作,其实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产生的数据都非常多。但怎样把预防接种数据质量提高上去?怎样充分地利用起来?这可能是将来的方向之一。” 

此外,如何实现信息共享,成为他思考的另一个焦点:“涉及到多部门信息的共享、上下级信息的共享、实时信息的共享,未来在这些方面,运用当下的大数据技术,也许能让已有的预防接种数据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过去来看,预防接种行业的数据还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和共享,数据的流动性、可使用性及数据开发价值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一方面,纸质数据及已有数据存在局限,只有静态的数据做判断,没有动态的数据进行支持。另一方面,数据的维度可能会有缺失,更不可能前瞻性地去做一些数据的挖掘、获取、生产。很多地方压根没有数据,或者是使用很传统的数据,运用很传统的方式收集整理数据”,这是吴冠江在传统疫苗研发行业向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转型时看到的现状。

关于这个问题,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马家奇在《疾控信息化》的一篇公开采访中也曾提出:“通过十年来的网络直报,中国疾控中心每年会收到600~800万份个案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和挖掘,使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马家奇认为,通过信息的挖掘,有机会实现一种新型公共信息服务的样态:将疾病流行风险转变成级别,形成像天气预报里“穿衣指数”一样的信息。接下来,把不同的分级与疾病的预防控制知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公众乐于接受的服务信息。

围绕着这种设想,马家奇更大胆地做出设想:“不仅能实现流行病风险和防控信息的推送,甚至还可以做到食品安全风险、环境安全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这才是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的方向。”

谈到专委会工作的未来发展,马家奇表示,在疫苗行业协会的带领下,全体委员将“结合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精神,依托协会大平台促进全国疫苗与预防接种业务领域实现全程追溯管理和服务,促进疫苗产业链、物流冷链、疫苗供应链、接种率监测工作链到安全网络区块链的统一。促进大数据共享技术应用改善我国疫苗行业生态‘大而不通’的问题,促进全国范围内疫苗生产流通基础制度规则统一、疫苗和预防接种服务高水平统一、监测监管公平统一,更好地畅通疫苗生产流通与预防接种的信息双循环。为促进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跨平台、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实现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闭环管理与服务而努力。


而在多年从事区块链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梁赓看来,以“大数据”赋能疫苗行业,还存在另外一条至关重要的线索:基于疫苗行业上下游对“各环节数据安全、可信共享”的高度要求,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加密技术,将有望解决疫苗接种全流程中大数据的合规安全应用难题。

作为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梁赓所在的技术团队曾参与中华预防医学会归口的团标《疫苗追溯区块链技术应用要求》,并为项目提出建设疫苗溯源区块链应用的指导意见。此次成立大会后,梁赓也将在专委会首届领导班子中担任副主任委员。

回望我国在疫苗追溯领域的实践历程,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的颁布是一个新的分水岭。梁赓指出,“《疫苗管理法》的第十条明确规定了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建立疫苗电子追溯系统的主体责任。但是,目前的追溯系统通常由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单方面建立,其生成的数据无法验证来源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完整性。”

基于这一问题,关于区块链技术在疫苗全产业链条中的应用,梁赓进一步说明了相关理据:“当前疫苗行业生态建设在加速进行,从疫苗研发生产、冷链运输、仓储管理、终端交付到疫苗精准接种以至接种者后续跟踪,需要全流程透明化和可追溯”。此外,“疫苗从获得生产(进口)许可、生产,到冷链运输、分发,直至接种完成,由多方参与,需要建立多方信任”,因而,梁赓认为,在疫苗产业链进行不断完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区块链技术的强需求环境。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梁赓希望能够联合疫苗溯源相关各方,推动疫苗溯源的区块链应用建设,实现疫苗全链条的可信记录、合法规范、有效监督,以数字技术助力全产业链升级。

破局谋变:“互联网+免疫接种管理”新模式

现在看来,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可算作我国互联网医疗开启井喷式发展的一个信号。而在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许速看来,疾控工作体系下的“互联网+接种管理”模式,直到2021年才形成更为完整的落地。

   图注:儿童和家长在接种门诊等待接种

过往任职上海市医改办期间,许速曾带领团队创立上海市医改“闵行模式”。其在医保DIP支付(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曾先后在上海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广州医保按病种分值付费方式改革中得以应用。2021年起,由许速牵头主导的疾控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在上海率先投入使用。为免疫接种工作过程管理建立基本的数据标准,成为平台搭建过程中的关键工作。

对于这一标准的形成,许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运用大数据技术生成基本数据标准,类似于在“碳排放量”相关的能源统计中生成“标准煤”,建立可评价、可度量的统一计量单位。基于这一技术建立的疾控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可以形成相应的业务监测系统,从而实现智能预警、业务预测等功能。

许速提到,运用互联网进行免疫接种管理,“从管理上来说效率大大提高。从经济上来说成本大大降低。从管理精细度来说,可以形成支持免疫接种过程中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可以减少免疫接种过程中的差错。”

在下游疫苗使用方面,吴冠江与许速关于数据标准的观点相呼应,他将专委会在国家层面的作用定义为:“提高疫苗的接种率。协助疫苗行业协会,给予相关部门决策建议。承接国家交代的任务,助力行业标准的制定。”

谈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行业建设的重要性,吴冠江对记者表示,“如果从数据层面可以提供决策依据,如果经过汇集,数据能够得以有效利用,那么,未来疫情防控的精准度也有望得到相应提高。”他着重强调:“虽然这些事情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做,但却很有可能实现。运用大数据技术赋能预防接种事业,最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这些方面。

革故鼎新,任重道远

   图注: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封多佳进行授牌

4月16日十点三十分,在线上、线下八十余名委员的见证下,封多佳会长将一块金色牌匾郑重递交到了专委会主发起人吴冠江的手中,这标志着大数据专委会的正式成立。

会议由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大为主持。会上,封多佳会长分享了对专委会下一步工作方向和内容的建议。会议推选吴冠江为主任委员,同时也推选出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和秘书长、副秘书长。专委会还专门设立了咨询委员会,聘请了业内11名资深专家担任顾问,支持、指导专委会的下一步工作。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王宇出席会议,代表咨询委员会发言并指出,专委会成立的宗旨在于通过整合疫苗与预防接种的信息资源,推动大数据和疫苗与预防接种进行对接。从原来相对稳定静态的疫苗追溯系统,发展为大数据动态的评估、共享和分析,是一种促进行业发展的创新之举,也是疫苗改进的循证基础。

专委会成立仪式后,围绕与会委员们高度关注的行业话题,刚刚被选为专委会常务委员的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和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许速分别作了题为“新冠疫情与疫苗应用价值”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展望”的主题报告。

   图注:张文宏教授在疫苗与预防接种大数据前沿应用学术会议上进行主题报告

谈到大数据与疫苗行业之间的碰撞,封多佳曾有一段颇为感慨的发言。他说道,“大数据,可以说是代表这个世界上最快速度的技术形态,以光速计算,而疫苗,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这个世界上耗时最久的技术形态,是受生物生长的时间和复杂程度制约的。”对两种技术形态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的期待,令协会对专委会的未来发展给予厚望。封会长提到,“经过了一年多的酝酿讨论,协会成立大数据专委会,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向大数据要解决方案。”

对于疫苗这个历经百年沧桑、却仍需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行业来说,开展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封多佳认为,“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和产品以及广泛应用的进展,原有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已经到了亟需更新的阶段”。着眼当下,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更使各国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更为紧密连结在一起,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在给我们这个行业提出的问题,例如病原监测问题、病原变异规律问题、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提速的问题,甚至把以往以防为主的疫苗要改造成为防治结合、要能有效阻断传播的新的技术产品,等等,我们只能将目光投向大数据技术,希望在这个领域找到新的更多的解决方案。成立分会,就是向把这两方面的技术专家组织起来,更多、更快地开展沟通交流。因此,专委会的成立是问题导向,更是扎扎实实的需求所致。”

作为专委会的主发起人之一,吴冠江在谈到专委会未来的组织架构发展时表示:“期望各位专家能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同时调动整个专委会的成员单位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思想出思想、有方法出方法。通过专委会做的事情形成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去吸引更多对疫苗信息化、疫苗使用等方面有想法、愿意投入的团队和个人加入进来”。

尽管在整整一年的筹备过程中,专委会已陆续吸纳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人才,在线上会议群组建的几天之内,通过相互邀请,仍有数十位不同领域的专家申请加入。

“我们先把台子搭起来。先通过做事情,去证明专家委员会存在的意义,证明团队的价值,最终为疫苗行业发展贡献力量”,关于专委会未来的发展,吴冠江和几位发起人始终表达着朴素的理想。